杨阜(生卒年不详),字义山,天水冀县(今谷东县)人,曹魏名臣。杨阜出身的冀县,为中国最早设县之地(始设县于秦武公时),素有“华夏第一县”之称,秦人早期大型墓葬遗址——毛家坪遗址,有力地证明这里曾是秦人的重要据点。杨阜的时代,冀县还是凉州刺史驻地。因此,冀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、现实车马往来、高官汇聚之地,这为青年时期的杨阜提供了开阔视野、增长见识、培植信念的优越场域。
青年杨阜干练吏事,先后任凉州刺史韦端、韦康的从事和别驾,曾代凉州刺史出使许昌(汉献帝所在地),这使他了解了京城动态,认识到曹操是“雄才远略”、足以成就大业的英主。此后杨阜笃定地站队曹氏,与他这一认识有重要关系。
让杨阜名扬天下的是冀县收复之战。建安十七年(212年),马超在渭南决战失败后,逃回陇右,攻克冀县,获得羌人的广泛支持,重新崛起。杨阜先是假意投降马超,然后借赴丧之机,返回历城(今西和县北),与表兄姜叙合计起兵。他们联合天水姜隐、赵昂、尹奉、姚琼、孔信,武都李俊、王灵,安定梁宽,陇西赵衢、庞恭等,成功地调虎离山,夺占冀县。马超丢了根据地,逃往汉中,后来又入蜀。冀县得以收复,整个陇右复归曹操统治。对此,曹操大加赞赏,他与夏侯渊前赴后继地西征关陇,没想到击败马超的最后之战,居然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别驾所指挥,喜出望外之余,曹操任杨阜为武都太守,封关内侯。
展开剩余54%杨阜在武都任职十余年。这期间他不扰民生,清静为政。在诸葛亮与曹魏的陇南、汉中争夺中,他勤政辅军,揖抚百姓,赢得朝野一致赞誉。曹丕、曹睿当国时,杨阜先后任城门校尉、将作大匠、少府等职。其职位一直不高,且多非关键之任,但每次任职,杨阜都勤勤恳恳,忠诚正直,风骨凛凛。他见曹丕穿衣半袖,便进谏要穿朝服;见曹丕后宫充斥,便劝谏遣返部分宫女;见曹丕大兴土木,便劝谏节俭省费;见曹丕对兄弟苛刻,便劝谏崇重宗室;见曹真伐蜀遇到困难,便劝谏曹睿班师回朝。这些进言,都实实在在地记录于史册,其根本出发点,无一例外都是为国为民。即便身居偏职,杨阜仍然忠实地履行着一个良知士大夫的职责,他从未结党营私、谄媚求进、蝇营狗苟过。
在《三国志》中,陈寿将杨阜与辛毗、高堂隆并列合传。辛毗可是曹魏统治的核心人物之一,足见陈寿对杨阜的高度认可。另外,辛毗是颍川人,但其祖上则出自陇西,为陇西辛氏之后(陇西为史上辛氏第一郡望)。两位与陇右渊源极深的曹魏名臣联镳并驰于《三国志》,足为陇人之光。还有,与杨阜一同起事的姜叙、赵昂、尹奉、梁宽等,并有名于史,他们围绕着杨阜,形成了一个汉末三国时期的陇人官员群体,也熠熠生辉。(执笔:清辉 编辑:王丽娜)
来源:黄河清风
编辑:张艳玲
发布于:北京市